GCNR研报 | (下)香港构建国际绿色航运走廊的发展机遇与挑战
三、对香港的启示与建议
全球绿色航运走廊的发展实践为香港提供了清晰的借鉴框架。在前文分析中可以看到,绿色航运走廊虽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,但依然面临燃料成本高企、技术路径不确定、跨境协调复杂等共性挑战。对香港而言,这既是制约,也是机遇:如何在全球绿色航运网络中找到切入点,并在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优势,关键在于能否把握国际经验、结合本地条件、形成系统性应对方案。从模式选择到燃料布局,从政策设计到生态构建,国际经验一致表明:政府引导与市场协同并重、燃料战略前瞻性布局、政策与金融支持结合、跨行业与跨区域合作并进,是绿色航运走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。
香港特区政府在《绿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动纲领》(以下简称“行动纲领”)中,已明确提出多燃料布局、供应链建设、港口基础设施、财政激励、区域合作和人才培养等举措,为香港发展绿色航运走廊提供了制度与实践基础。若能将上述行动与国际绿色航运走廊战略有机衔接,并叠加香港在金融与规则方面的优势,香港不仅有望成为区域绿色燃料加注中心,更有潜力发展为全球绿色航运走廊的制度创新高地与治理枢纽。
1. 全球实践对香港的启示
第一,模式选择。典型案例如上海—洛杉矶、鹿特丹—新加坡绿色航运走廊显示,走廊建设必须以政府为牵引、企业为主体,形成“公共政策+市场化运行”的双轮驱动。这一模式既能确保战略连续性,又能充分发挥市场的效率。香港应采用“政府引导+市场驱动”的模式,在制度层面强化战略定力,在市场层面激发企业活力。
第二,燃料布局。甲醇和绿氨已成为全球绿色走廊的主流选择,其中18个绿色走廊倡议选择甲醇、15个绿色走廊倡议选择氨。香港《行动纲领》提出以绿色甲醇为先导,计划2025年完成绿色甲醇工作守则,并研究绿氨、氢气的加注前景,显示已确立“氢基多燃料并行”的战略思路。香港可结合大湾区新能源产业优势,避免单一依赖,优先部署绿色甲醇与绿氨加注设施,形成与内地能源生产基地的互补,构建绿色甲醇、绿氨与氢能的多燃料加注能力,抢占先机。
第三,政策支持。国际经验表明,没有财政激励和制度保障,绿色走廊难以跨越“试点—商业化”的瓶颈。例如,韩国出台《绿色航运走廊特别法案》,提出五年发展计划;德国则将绿色走廊纳入国家“气候友好型航运行动计划”。香港必须设计一揽子政策工具,包括税收减免、绿色港口费率优惠、绿色船舶融资支持等,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转型成本和风险。
第四,生态构建。全球经验显示,货主和金融参与不足是绿色走廊发展的普遍短板,导致市场需求端动力不足。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,具备弥补这一缺口的独特条件。香港可通过发展绿色债券、绿色保险、碳资产交易等金融创新,与港口和海事服务体系结合,形成“金融+服务”的复合优势,建立更具可持续性的绿色航运生态圈。
2. 对香港的政策建议
第一,强化政府顶层设计与战略统筹。行动纲领提出到2026年前物色首个伙伴港口,建立首条绿色航运走廊,反映出香港希望通过示范效应进入国际绿色航运网络。为确保方向稳定和跨部门协同,建议制定《香港绿色航运发展规划》或《绿色航运走廊行动方案》,明确时间表与路线图,将绿色走廊纳入香港整体低碳战略及大湾区合作框架,并设立跨部门协调机制,推动港口、能源、金融、运输全链条联动。
第二,加大财政与金融支持力度。行动纲领已提出为绿色燃料船舶提供港口费用减免、注册优惠,并考虑税务豁免。建议在财政方面,参考上海对绿色船舶、岸电设施和燃料补贴的措施,出台绿色燃料加注补贴、绿色船舶改造奖励等政策,以弥补绿色燃料与传统燃料2–3倍成本差距。在金融方面,应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,推动绿色债券、绿色保险、碳资产交易等工具落地,设立绿色航运发展基金,引导国际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。
第三,建设绿色燃料基础设施。香港已规划葵青、青衣南等港区用地作为甲醇储存设施,并计划2026年前完成加注驳船碇泊处立法,显示政府已着手制度与设施建设。建议进一步加快绿色港口基础设施建设,与内地能源企业合作,打造“生产—运输—加注”一体化燃料供应链;推动“船–港–燃料”一体化示范,并探索与深圳、广州港口的联动,形成大湾区绿色港口集群。
第四,促进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。在区域层面,建议率先推动“香港—深圳—广州”绿色航运走廊,形成湾区示范。在国际层面,主动对接上海、鹿特丹、新加坡等枢纽港口,借助香港与英国、澳门与葡萄牙的纽带,探索跨洋绿色走廊。通过发挥香港在仲裁、保险、金融方面的优势,成为全球绿色航运治理的重要节点。
第五,完善绿色燃料供应链与交易机制。行动纲领提出设立“绿色船用燃料加注奖励计划”,推动承购协议、标准制定和交易平台建设。建议香港进一步建设国际绿色燃料现货与期货交易市场,结合碳交易与绿色金融,打造“燃料+交易+金融”一体化生态,强化香港在全球航运资金流动与绿色燃料定价中的枢纽地位。
第六,推动标准制定与规则对接。应积极参与国际海事组织(IMO)绿色航运规则的制定,在香港率先试点绿色船舶分级制度与碳强度标准,打造可复制的国际合作实践样本。同时,建立绿色能源认证体系,并与内地统一的绿色航运评估与认证机制实现互认互通,提升国际市场的认可度与香港的规则话语权。
第七,加大人才投入与国际交流。行动纲领提出2026年前培训50名绿色燃料人才,并设立资助计划支持学术与产业研讨会。建议进一步通过产学研结合,依托香港高校与行业协会,设立绿色航运研究与培训中心,扩大人才培养规模;并通过国际论坛和合作项目,吸引全球绿色燃料与航运治理人才来港,形成知识与技术集聚效应。
四、 结语
绿色航运走廊已成为全球航运业脱碳转型的重要突破口。当前,全球实践表明其正从倡议阶段迈向实质探索,逐渐演化为国际航运脱碳的核心抓手。香港在制定战略时,既要把握全球快速进展与多样化模式,也要直面燃料成本高企、政策激励不足和跨行业协调复杂等共性挑战。
凭借“一国两制”的制度优势,以及在国际金融与海事服务上的独特地位,香港完全有条件在全球绿色航运格局中占据核心位置。但国际经验同样表明,若缺乏政府的强力推动和财政金融支持,绿色走廊难以跨越“高成本—高风险”的瓶颈。上海等内地港口已通过明确规划、财政补贴、绿色金融和标准建设走在前列,为香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路径。
因此,香港未来的关键在于:以政策为引导、以金融为支撑、以区域协同为动力、以标准建设为抓手,通过制度顶层设计、财政金融支持、基础设施建设、区域国际合作、交易机制与标准规则参与的综合发力,实现从概念到实践的跨越。唯有如此,香港才能真正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绿色航运枢纽,为全球航运脱碳与低碳转型贡献独具特色的“香港方案”。(全文完)
原文链接:GCNR研报 | (下)香港构建国际绿色航运走廊的发展机遇与挑战


